《奇迹降临之前》是95后推理作者凌小灵在内地出版的第一部长篇推理小说。凌小灵收到样书后在自己的豆瓣账号上表达了兴奋之情:“最早看推理的时候也是从(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的岛田系列开始的,也曾想过未来能不能看到午夜文库里也能出现自己的长篇,现在拿到了书,终于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资料图片)
《奇迹降临之前》书封
和很多推理小说爱好者一样,凌小灵从初中开始就对推理小说产生了兴趣,大量阅读并有所创作,进入复旦大学念的是法医专业,顺理成章找到组织,加入了校内的推理协会,还拿过两次校际比赛的最佳谜题奖。2021年,凌小灵的长篇小说《随机死亡》入围第七届金车·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用他自己的话说,本来是想靠前面那本(《奇迹降临之前》)出道的,没想到被这本“弯道超车”。
《奇迹降临之前》的设定是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谷底,故事的开头发生了连续死亡。外来人与谷底人语言不通,只能靠语言学的推理来断案。
小说今年5月上市后评价两极。喜欢的读者大力推荐,不喜欢的也大有人在,豆瓣评分从一度的8分降至6分,有一个四星评价称,这是“一本被文字功底严重拖累的顶尖又新颖的推理作品”,还有两星评价说“为了一盘醋包的饺子”,揶揄小说的其他部分都是为了“语言推理”这碟“醋”而存在的。争议大都集中在了“语言推理”这个想法和小说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是否令人满意上。
《奇迹降临之前》的责编王萌认为“语言推理”在这部作品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小说采用的是推理小说常见的‘暴风雪山庄’模式,但又在谷底居民与闯入者之间设置了天然的语言鸿沟,沟通障碍令人物的行动变得匪夷所思、充满谜团,而‘侦探’对未知语言的解构,又与案情的推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破解真相不可或缺的一步。”
谈及读者评价,1997年出生的凌小灵心态还是比较稳的。他说不会太在意评分,但是会看读者的评论,听取对自己创作的建议,“身为作者,我的目标肯定是希望下一本能写得更好”。
由于“没有什么别的爱好”,每天下班后,凌小灵就开始琢磨和安排今天写什么,每个月可以稳定输出3-4万字。到了月底,他会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小结每月的阅读、音乐、游戏感受,并记录一些杂感——这件事从2018年8月开始,一直到持续到现在。作为一个在大学主修法医、上班需要按部就班的人,凌小灵把对自由的追求投射在架空的世界里。
凌小灵
澎湃新闻和凌小灵聊了聊他的这部作品、阅读偏好和写作体验。
语言推理为何评价两极
澎湃新闻:这本小说的核心是语言推理。什么是语言推理?
凌小灵:它的谜面就是解读一种陌生的语言,然后通过各种语言学的方法来对这种陌生的语言进行推理。
澎湃新闻:这是一种推理的类别吗?
凌小灵:应该还不是,可能也成为不了一个门类吧。不过运用自创语的科幻或者奇幻作品应该还是不少的,在推理小说领域,日本有一本带有推理元素的奇幻小说《图书馆的魔女》,它也是一个以语言为主题的作品。
澎湃新闻:你觉得这本语言推理的新意在哪里?有没有达到你的预期?
凌小灵:预期是有达到,我创作完毕的时候就觉得我个人是很喜欢的。一方面,它确实是一个新的语言体系的感觉,包括推理和破解的过程中,里面都依靠了一些语言学方面的点,而虚构的语法也是我很满意的;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欢姐妹间的感情线,虽然这部分可能没有语言推理那么大的新颖之处,但同样也是小说的核心。其中提到的“想说但是说不出,只能等待最合适的那个奇迹般的时机”这个想法也是我的实际感想,因此这部分我很能共鸣。当然,因为我是作者,所以会共鸣也很正常。
澎湃新闻:读者的评论里面提到,因为语言推理的部分比较复杂,看书时可能就把它忽略掉了。谜题的推理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讲,阅读的体验会有差别。从作者的角度,你会考虑这个差别吗?你会怎么样平衡谜题和情节?
凌小灵:确实会有这样的事。我其实已经把谜题简化了。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语言的设计会很粗糙,但这么设计,也是考虑到一个推理点对应一个语法现象可能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这种音节的形式可能会更加好读一点。当时是这么想的。
书里一开始他们第一次面对陌生语言时,就给出了一段推理,我本来是希望通过这一段推理来给整个作品打下一个基调,也是希望让读者加深这个印象——这个东西是一个语言,而且是可推理的。不过这本里我是希望把谜题放在情节里面,以情节为主,所以试图让主角一步步了解一些词汇的内涵,一层层地释放与谜题有关的信息。但具体效果怎么样,现在我也说不准了。
澎湃新闻:谷底语里的那些单词很长,有些单词只相差几个字母,读者看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分辨得清楚是哪个词……
凌小灵:确实是有这样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让语言能推理而设计的,而是真的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设计一套全新的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那个简洁性和可读性的问题。所以其实有些地方是很难去解释的,包括一些词根的变换,其实没有在文中提到,但是这套语法也是真的存在的。
澎湃新闻:所以读者反馈和你的设想之间有差距吗?
凌小灵:还是有一点(差距)。我其实是有预想过,可能会因为最后有几个点埋得比较深,会有读者没有关注到。但现在实际的反馈好像是很多人都是跳过的,哈哈哈……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其中有一长段部落语言的文本,在整本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很多读者看到后面,也不会再把书翻回去逐字对照,一般就顺着作者的节奏来了,你说啥就是啥吧。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叙述的方式吗?或者说你是故意想让读者翻回去解谜?
凌小灵:没有,我是不会设计这种需要往回翻的桥段的,因为我的阅读习惯也是顺畅往下读,不希望中途折返回去。我想在文中前面出现的有些东西,后面要用到的时候应该也会重复提及。所以可能这也是一种经验不足吧,会觉得这么表现可以让读者接受。结果产生了一定的断层。
澎湃新闻:小说里的人在谷底到底待了几天?书里提到有人的手机没电了,谷底也没有充电的地方。这是不是一个bug?
凌小灵:可能我没有特别在意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果从他们掉进去,然后逃出去,我现在想一下,大概也就两三天。就可能这本书的氛围也不是非常急迫,最主要的几个人物里,沈天问和凌晓月也都没有强烈的逃离的欲望,沈一心又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可能确实没有什么波澜,也就没有戏剧感和悬疑感的营造。充电的问题,设计之初有个手机是满电的,另一个手机应该中途没电了,我有点忘记有没有提到这个了。不过应该确实算是个bug。
澎湃新闻: 你会看自己小说的评分吗?豆瓣从一开始的8分掉到了6分,小红书上的评价也比较两极。
凌小灵:我不太关注评分,但是我会看读者的评价。这是我出的第一部长篇推理,在此之前我都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小说来写的,所以不了解大众口味或者读者的喜好。这次出版之后收获了很多评价,也让我看到了大家希望看到的小说是什么样的,这对我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因为身为作者,我的目标肯定是希望下一本能写得更好。
澎湃新闻:占卜师凌晓月这个角色,你给她赋予的特点是比较谦逊的。她在书中一直说“对不起”,这是你故意给她设定的一个特点吗?凌晓月这个人物在你的小说世界里的完整的人格是什么样的?
凌小灵:凌晓月这个人物,最初设定的就是和传统的侦探形象完全相反的。传统的侦探一般是比较冷静和成熟、比较自信的中年男性形象。凌晓月则是有些内向,有些自卑,甚至缺乏自信的形象。不过我后来也意识到了全都是负面的形象也不太合适作为系列的主人公,所以也给她加了很多其他的设定,例如凌晓月是一个对原因很感兴趣的人,很想知道不同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虽然看上去很怯弱,但实际上却很聪明,能快速反应出,或者说推理出事件的真相,只是缺乏自信而已。
凌晓月和我本人也是有点相似的地方。因为我系列的主人公都是和我性格上有某种相似性,包括:不太擅长和人交流,在两人以上的场合没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也是我的真实写照;以及对于起源和发展的爱好,这也是我很喜欢的方向。
架空与自由
澎湃新闻:听说你还专门去学了占卜?是为写小说去学的吗?
凌小灵:应该说是正好相反吧,正因为我喜欢占卜之类的神秘学的东西,所以凌晓月的设定才会是一个占卜师。现实中我也是学过和接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占卜,比如占星术,塔罗牌等等,不过我不太希望让凌晓月也是一个用这些手段来占卜的占卜师,因为这样的占卜师形象就很传统。所以这个系列中凌晓月的占卜能力是建立在一个架空的类似以太的物质“灵力”上的,是一种架空世界的“科学”,不过这个系统非常庞大,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在之后的作品中介绍吧。
澎湃新闻:你接下来会怎么安排凌晓月的冒险旅程?
凌小灵:这个系列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像是旅行一样,就比如说哪天想到一个奇妙的灵感,就会尝试能不能写成一篇推理小说。这样的灵感有不少,因此可以写的内容也很多。另外我觉得旅行见闻的迷人之处在于不知道下一站会到哪里。因此这篇是到了一个像是远离人类世界的原始部落,到了下一篇突然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再到下一篇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小岛,这都是有可能的,这种意外也是我很喜欢的。
澎湃新闻:未来的写作计划呢?
凌小灵:我主要在写两个系列,一个就是前面说的凌晓月的这个旅行见闻的系列,另外还有一个是比较偏那种日式轻小说风格的万圣魔女系列,它就是一个完全架空的魔女世界,而且是一个前后关联紧密,有一个大主线的故事。另外一个系列是荀萧萧系列,是短篇为主,也是日常推理,以现实的生活背景为题材,大概是三个系列里唯一的比较现实的系列,因为定位是作者的分身,所以很多时候会借这个系列抒发一些感想。
澎湃新闻:万圣魔女的主角也叫凌小灵?
凌小灵:凌小灵这个名字最初就是作为笔名起的,因为我相信万物有灵,以及各种幽灵、灵魂方面的话题,所以很喜欢“灵”这个字。而万圣魔女·凌小灵最早是对自己的一个虚拟人设,一个在万圣之夜复生的死灵法师,后来才以她为主角开始写系列小说。
澎湃新闻:你曾说自己对写实风格的书不是特别喜欢,所以这对你自己的创作会有影响吗?
凌小灵:我觉得会有影响。我的阅读偏好也是喜欢看一些魔幻的非现实的文学。我写的差不多都是架空的。其实更多的是个人爱好的差别。因为可能我觉得现实非常沉重,而我之所以喜欢读书,就是为了脱离这个现实,获得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我能理解有读者看到自己身边的事情被写进小说里会有种亲切感,但对我来说,看到小说里写太贴近我身边现实生活的事情,反而会让我觉得不适。我很喜欢一位从事刑侦工作的人评价刑侦类小说的话:“我不想在下班之后拿本小说看的时候又有种在上班的感觉”,我觉得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这纯属个人喜好。
不过有一点要补充的是,虽然我对写实不喜欢,但是我会喜欢映射现实的作品。例如我很喜欢《南方高速》这个短篇,因为这个短篇里写了一次高速上的堵车,堵车堵了几天几夜,主人公和周围的车主组成了一个类似难民的组织,在四处沟通寻找物资、探听消息,甚至有人死亡后要准备怎么处理遗体。整个小说都是非现实的,但是可以看出一些隐含的现实的事件,这种我还是喜欢的。还有像《接缝》这个短篇,讲的是一个上年纪的人看到袜子上的接缝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变了,怎么找也找不出熟悉的接缝,仿佛袜子上的接缝本来就是这样。之后主人公又去找了其他东西,发现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在这样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这个短篇也是一个比较非现实的短篇,但是从中也能看到这个短篇想要表现的就是时代的变化,和一个老人面对时代的变化时那种内心的不适应和迷茫。
澎湃新闻:你喜欢什么流派的推理作品?
凌小灵:单纯来说流派的话,我是什么都可以接受,什么都会喜欢的。强调故事情节,强调那种谜题性和逻辑性,或者那种异想天开的类型等等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比较完整、从故事情节到推理伏线设计、逻辑推理与人物形象等这些方面都比较统一的作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内部没有割裂感的、各个要素间非常协调的作品。
澎湃新闻:你对自己小说的核心谜题的要求,会高于人物刻画吗?
凌小灵:我觉得同样重要。准确来说是各个要素间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这个可能是我更加看重的。比如说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长夜》,她的整个故事以及最后的解谜,包括解谜之后的真相,以及人物塑造之间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关联。
澎湃新闻:一般来说,你每个月能写多少字?
凌小灵:嗯……一般有个3-4万字吧。
澎湃新闻: 你怎么分配写作量呢?你是哪一种风格,是那种写到灵感来的时候集中写很多,还是说那种会平均分配写作量的作者?我感觉对于想写小说的新手来说,这个信息很关键。
凌小灵: 对我来说是比较平均。如果打算写一个长篇都是会先想好,安排好每一段的情节和结构。具体的话,每天下班后都会根据之前列好的大纲想一下,今天要写什么内容,写到哪里。先有个底稿,然后再慢慢构思细节,到了晚上再写下来。澎湃新闻:达到这样胸有成竹的写作进度,你修炼了多久?
凌小灵:我从一开始就比较习惯先做个计划。
澎湃新闻:那你是一个更看重结构的人吗?以《奇迹降临之前》这本为例,你是怎么构思故事结构的?
凌小灵:我是很喜欢结构美的,所以结构一般都是我比较优先考虑的地方。以《奇迹降临之前》为例,先有语言推理这个主要想法,然后再慢慢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这本小说是两条线索,一个是姐妹间的感情变化,一个是对谷底文明的探索,也就是以语言推理为核心的这条线,这两条线会在各个节点交汇在一起共同推进故事发展。因此整本小说可以这些节点为标志分成五段,开头的序和最后的解答部分先不算的话,中间可以分为三段。例如第一段的结束是同时交代了姐妹间的关系,以及谷底文明的禁忌,类似这样。
澎湃新闻:你说你喜欢“以自由为创作主题”,具体是什么意思?
凌小灵:推理小说有很多的概念和模式,这些概念在入门的时候可以留下一种直观的印象,但是到一定阶段之后,这些概念反而会阻碍创作。比如说我们会把推理小说分为本格派、社会派等等,还有像是设定系、暴风雪山庄、建筑类诡计等等,但这种都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推理小说的概念也会同时包含一些模式在里面。就以本格派为例,一提到本格就会有个经典的“谜题-调查-解答”的结构,而且一提到谜题就是凶杀案与不可能犯罪,一提到解答就是逻辑与诡计,对于创作来说如果从这些概念入手,实际上会限制住自己的想象力,甚至进而会限制住推理小说的发展方向,不管怎么写都离不开这些模式。而推理小说的精神核心也并不体现在这些概念和模式上。一些推理爱好者在看别的类型的作品时偶尔也能感觉到的“这段有点像推理小说”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因此我的创作目标就是撇开一些概念和模式,先关注于内容,有了内容上的灵感之后,将其与推理小说的精神内核相结合,而不是将推理小说的概念和模式作为创作的依据,这也是我认为的“自由”的含义。至于推理小说的精神内核,我想是利用文中提供的线索来探寻谜题的真相,其要素是“谜题-伏线-解答”,而除此之外的一切应该都是可以变化的。
澎湃新闻:你业余写小说的这部分时间,对你的生活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凌小灵:那真的是一种快乐源泉,和现实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因为我的作品很多都是架空的,相当于是创造了一个跟和现实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发生的故事会让我觉得比较放松,算是一种……精神支柱吧。
澎湃新闻:精神支柱的意思就是对你的生活来说相当重要啊!
凌小灵:是相当重要的。我的全职工作是那种按部就班的工作,我身处的现实也是按部就班的现实,但是我的精神世界则是一个架空的、自由的、任由想象力翱翔的世界,在那里我能体会到现实中没有的自由。那是一个挺好的互补。
国内推理需要支点
澎湃新闻:你如何看待推理小说的小众属性和出圈的现象,比如一些比较有名的推理小说被改成影视剧?
凌小灵:那种比较核心的群体,看重的可能和一般人看到的不太一样。原作和改编好像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这点倒是不限于推理小说。不过推理小说因为有很多概念和模式的存在,就导致要进入这个核心群体是有一个比较隐形的门槛的。这也是为什么推理小说会小众。
不过要是一直小众下去,那推理小说只会慢慢消亡,所以我觉得出圈是挺好的,这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到和推理小说有关的领域,其中肯定也会有愿意去了解推理小说的人。其实很多本格推理的核心爱好者,也都是从比较出圈的作品开始一点点了解到推理小说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对圈外的新人多点信任。
澎湃新闻:你和其他的国内推理的小说作者平时联系多吗?有哪些国内推理小说的社群?
凌小灵:我联系比较紧密的是一个叫白月系的作者。他去年出版一本叫《积木花园》,评价挺好的。
新星出版社有时候会组织线上的读书群,会邀请作者进群做讲座,一般主题是聊历史发展、现状,有时候也会聊创作相关的话题。上海还有一家以推理小说为主题的书店叫谜芸馆。他们定期会邀请各种推理作家或者评论家去做讲座。我觉得推理小说像书店这种平台也是挺好的,相当于有一个支点一样的地方,在里面不管交流共同爱好也好,或者是吸引别人来了解推理小说,都挺好的。另外,紫金陈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特别火,也带动了一波大家去找国内推理小说来看。
澎湃新闻:请你给像我这样的新读者推荐一些国内推理小说的作品或者是作者。
凌小灵:之前我提到的白月系,他的作品《积木花园》就是那种比较典型的诡计流,而且很有本土的味道;还有陆秋槎,我推荐他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这本的风格是比较校园风格的,带点逻辑流的感觉,而且我很喜欢这种在不经意间安插一些彩蛋的风格。我另外推荐一本是陆烨华的《今夜宜有彩虹》,这本比较喜欢,因为风格比较浪漫。然后就是呼延云老师的《真相推理师:凶宅》,这本我也特别喜欢,各方面都挺好的,而且就悬疑推理小说这个角度,也是我觉得最“本土”的。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