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一起来看看中元节的习俗活动有哪些,欢迎查阅!
中元节的习俗活动有哪些
【资料图】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有什么节日习俗
中元节的民间风俗,主要由放河灯、点莲花灯上坟、祭祖构成,而佛教寺庙中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的盂兰盆会、中元法会等活动。
一进入七月,各地民众就开始准备祭品,市场上有售卖香烛、冥币、鞭炮、纸做的衣帽、房屋等,自家也置办各种食物,如瓜果、各式点心、精致的菜品、五谷杂粮等,有关中元节的祭祀活动便拉开序幕。传说亡灵七月初至七月半被阎王释放出地府,故民间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接祖、送祖其实都是祭祀活动,祭祀对象并不局限于祖先,凡是已故亲友,都可得到祭奠。此时,寺庙里和集市上还会售卖河灯,这种灯是用较硬的彩纸做成莲、水禽形状,灯内安放小小烛台,以供夜间点燃放在水中漂流。各地戏园在七月初,即开始演《目莲救母》的连台戏,一演数日。这部戏剧,主要是宣扬孝道。
到了七月半这天,祭祀活动正式开始。佛寺、道观要做法事,超度亡灵、普度众生。民间祭祀的形式多种多样,或拎着祭祀品到坟地扫墓上香、烧钱化纸,或在家将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置于主位,主位面前摆放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上香行礼后,再将包裹拿到门外焚化。多数人家会将烧纸钱的时间选在夜晚,先用石灰在地上撒几个圈(意在防止阴间的抢夺),然后焚烧纸钱,嘴里念念有词,以告诉亡故的亲人。最后在圈外烧纸,表示对非亲非故的鬼魂的布施。
烧纸之后,人们乘着月色,结队来到附近的河边放河灯。据说河灯是用来给鬼魂引路的。河灯顺水漂流,宽阔的河面上,星星点点的烛光,与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上下相映成趣。而岸边的人们云集于满月之下,映着这如昼的烛光,观赏放河灯。莲灯又称莲花灯,与河灯稍异其趣。莲花灯是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这些灯外形与河灯相仿,只是多了一根手握的小木棍和线绳,可悬挂于屋角、道旁,也可拎着。放完河灯之后,许多人便手提一盏莲花灯在街市上行走,形成中元夜特有的景观。
中元节传说
目连救母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