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暴雨故宫不积水,带来何种启示 | 新京报评论

2023-08-02 11:58:19 来源:新京报

故宫地下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异常发达。图/新京报我们视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两天,北京遇持续强降雨天气。7月31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故宫排水系统运行顺畅。而据报道,故宫至今仍延续使用古代排水系统。

此前,每当暴雨等极端天气到来,舆论场就会出现故宫“600年不积水”的“都市传说”,似乎古人的智慧有某种神秘力量,而现代城市建设则相形见绌。

其实,这次故宫的工作人员也出来“辟谣”了。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历史文献中经常发现,故宫整个区域出现屋面漏雨、墙垣倒塌,还有院落积水这样的一些记载,比如光绪十一年的阴历四月,从东华门到西华门这一带积水“数尺不等”。

但当时的做法都是尽快找到堵点,进行清理,就能快速地恢复故宫的排水功能。可见,所谓“故宫600年不积水”不过是一个传说,故宫并不是无懈可击,只不过维护及时,缓解了积水的状况。

其实故宫积水或不积水,都没有什么不可理解。根据最基本的常识,只要降水量大于排水量,就一定会积水。

据故宫博物院介绍,故宫的排水系统能够应对一小时内2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但7月29日20时至31日18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207.6毫米。碰到这种雨量,故宫积水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当然,客观来说故宫的排水系统确实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地下的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异常发达。“600年不积水”当然是夸张,但其排水能力确实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不过,人们也要看到故宫的特殊性,这毕竟是皇城,规划、建造都是古代建筑的“天花板”,并不具有一般性。加之故宫的建筑密度从现代角度看并不算密集,排水难度也很难与现代建筑相比。

在对故宫的赞许中,人们似乎投射了某种想象:古人的设计有大智慧,甚至比现代城市建设还要超前、先进。这种厚古薄今没有必要,且不说故宫,古代城市遇到城市内涝不仅常见,而且非常严重。

明代郎瑛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写道:“北京连雨,西山水发,涌入都城数尺,房屋多倒没,死者无算,直入皇城。”类似的记载明清两代都不算罕见。

而北宋的都城汴梁,哪怕有非常宽阔的排水系统,哪怕就在黄河边上,也常发生内涝。苏轼有一首诗专门写道:“忽意丙申午,京邑大雨滂。蔡河中夜决,横浸国南方。车马无复见,纷纷操栰郎。”城市中发大水,甚至车马都看不见了,可见其严重。

这也说明,人们不必附会古代,传统的工艺固然精巧,但也没什么不可思议。关键是在现代城市,密集的人口聚集、复杂的城市功能、精密的基础设施等,都注定了应对暴雨我们只能去摸索适合现代的办法。人们在与极端天气的斗争中,必须不断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应急能力,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当然,在故宫积水中有一个细节依然值得深思。据报道,近些年在对故宫排水系统的清理中,发现了塑料袋、矿泉水瓶、纸张等杂物,甚至还发现过毛巾、衣物等“大型”物品。这些现代工业的产物,极大加剧了故宫的排水负担,恐怕也是造成积水的原因之一。

这也说明,现代工业生产固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对其废物若处理不当,就会给城市排水带来新的难题。这或许也是故宫积水的另一个现代启示:完善城市治理,需要我们注重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好,城市安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撰稿/柳早(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军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