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报:基教研专家权威解析北京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2023-06-25 15:02:07 来源:中国网

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坚持立德树人的命题指导思想,渗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育人要求,重视价值引领,彰显素养立意、以文化人,体现了稳中求进、助力双减的命题思路。


(资料图片)

一、基础·运用

基础·运用部分的试题以调查博物馆之城发展情况为情境载体,以小组关于调查报告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新时期北京市博物馆的发展情况,重新认识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加深对于北京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古都的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调查报告的写作样例,引导学生关注实用类文本的规范写作。

基础·运用部分融入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理念,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本方法,关注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语言实践能力与表现,减少机械记忆的压力。用正楷字书写标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要求;理解文段关键词语的题目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根据文段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不是对词典义的机械背诵,检测学生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学语文”的水平;判断字形、成语使用、修改画线病句、选择节奏匀称的语句、使用三个词语补写“结语”内容等题目,均指向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和品德。开放性默写试题让学生引用古诗文表达个人志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文言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滋养,实现“以文化人”。

体现“评价即学习”理念,强调在理解和运用中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水平。对文言词语的考查,将文言词语和生活用语、常用成语、其他课文中的文言词语进行比较,能够有效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义情况。古诗阅读让学生分析律诗第二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紧扣律诗的语言特点,涉及诗歌的内容和写法,与古诗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致。

深化学生认知,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对文言词语理解,抓住文中关键词设题,用一个意蕴丰富的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局部的研读,既能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又能考查对情感的把握,还能考查对文章主题的认知。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考查,选取课内课外文本,形成群文阅读。三则材料短小精悍,语言优美,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达成知识的迁移、认知的深化。

总之,古诗文阅读试题更加关注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把知识和方法放到阅读理解之中考查,没有机械性考查学生古诗文积累和内容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这样的考查更贴近学生课堂上古诗文阅读学习过程,为学生高中学习古诗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部分的题干以“高光时刻”作为学生思考的支架,要求学生写出教材要求必读的四部名著中某一人物的“高光时刻”。学生既要叙述相关内容,还要概括形象的特征或精神品质。题目能够落实课程标准“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提示学生基本的思维过程和作答思路,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

四、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文本阅读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注重学生运用基础知识与学科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正面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其特点如下。

素材突显北京特色,体现价值引领。非连续性文本素材选取了与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有关的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展现了北京市民的新面貌,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文明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在完成阅读的同时,了解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的美好,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

观照阅读关键能力,导引课堂教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包含3道试题,关注了实用性文体特点,从认识对象、理解并把握事物特征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实用性文章的关键能力,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对教学能够起到极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延续了数年来北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表、文字并读的测试方式,侧重信息的理解、提取与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每部分都表达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含义,多则材料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着力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说明文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表现。题目分别要求学生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出准确的信息;把握语段内容的理解,综合文本、表格信息,概括事物特征;整合三则材料的信息,得出结论。突出了对学生阅读方法运用能力的考查。

可以说,多文本阅读从材料选择到题目设置,都注重了立德树人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落实及学科素养的落实。

五、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类阅读素材取自于林斤澜的文章,题材为校园生活。作者林斤澜是当代著名作家,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导向积极正向。作品中的校园景色、校园生活,以及涉及的歌词作者朱自清,对学生而言,都不陌生。学生对文中列举的朱自清不吃外国“救济面粉”的事迹也十分熟悉。学生通过阅读素材,能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

这部分试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理解阐释、品味鉴赏以及评价与体认。首先,试题重视学生对作品中形象、情感、语言的真实领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词、句、段。考生需要进入到作品情境中,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其次,重视学生文学体验过程的完整性。如第20题将学生阅读开展文学体验时感知的完整过程呈现了出来。最后,题目从局部到整体,为学生作答提供了答题支架和思考方向。试题在题干设问上明确指出了解释、分析的具体要求。明确思维指向与表达思路,能够对教与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六、议论性文章阅读

2023年议论文阅读试题关注了语文与时代、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坚持素养立意,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给予了积极的引导。

关注优秀文化,助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议论文阅读文本紧扣吃苦耐劳话题,关注青年成长,指引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材料涉及黄文秀、“科技小院”的学生、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等事迹,展现了青年人的参与与担当,突出了革命文化的当代表达。阅读这一内容,学生能真切感受革命传统对当代青年的滋养,从而思考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关注文体特征,考查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议论文阅读试题命制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符合“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要求。三道试题,分别指向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考查了对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的理解,以及运用材料进行论证的过程。

比如,第24题要求学生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语境补写恰当内容,着重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观点的能力。第25题考查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理解材料内容,并对材料和观点关系作出判断。第25题从画线句入手,考查全文论证思路,强化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可以说,议论文阅读不但注重考查了学生阅读这种文章的能力,更结合当代中学生如何继承革命传统这个真实问题,进一步强化了红色精神财富的落实。

七、作文

一是立德树人家园情,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凸显丰富育人价值。

题目一以学生生活的北京作为写作素材的来源与情感抒发的对象,“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以此为总括,题目接着进行了三方面非常充分的引导:“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就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典型历史建筑的理解、参加活动的所思所感、所学所悟出发形成相关检索,接着以“翻看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推动学生的思考过程的充分展开,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现。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化和升华“自己对于北京热爱”的情感,在写作的历程中沉淀和熔铸“因北京而自豪”、“为北京而奋发”的精神。

二是角度巧转化,多重空间任驰骋,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题目二紧承题目一而来,以“读”来带引话题,引导学生自然步入熟悉的课内阅读内容之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然后在日常熟悉的阅读中,突出主体特征,转化观察思考的角度:“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角度转化巧妙,新颖,而且充满童趣,为学生的想象打开了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凸显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的。题目为学生书写心灵、展示自我提供了开阔空间。

两道作文题,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为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点评专家:

连中国,高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夏宇,高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晓毓,高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谢守成,高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王瑞芳,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