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头条:年度艺术人物 | 专访尹秀珍&宋冬:无处不在

2023-01-16 13:06:43 来源:教育之星

编者按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今天的人们不约而同开始怀旧,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现在意味着什么”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命题。对此我们当然不奢望可以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但在每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在有意无意地传递着无形却真实的关于时代的丰富信息。如何来重塑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重新变得迫在眉睫,这需要每个艺术家去真实面对和扪心自问,考验的是每个个体的敏锐、悟性与勇气,生活中亦然。

如果疫情是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那么艺术则应该提供属于这个时代的 具体的个人讲述。 “年度艺术人物”是《库艺术》媒体延续了十五年时间的经典专题品牌,已然成为一年一度业界的关注焦点,同时,“年度艺术人物”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潮起潮落。2022 年,我们选择不再仅仅关注展览、奖项等等外在光环,而是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下去观察艺术家真正的学术推进与创作进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个体的思考与表达或许看似微小,但其中包含了尊严、思想与立场,这种看似的“无意义”可能恰恰正是艺术在今天最大的意义所在,并会在潮流过后成为真正可以佐证时代的有价值的学术文献。

年度艺术人物推荐词

ARTISTS OF THE YEAR

2022年末,由宋冬策划的尹秀珍的个展“无处不在”在佩斯画廊香港空间举办,这是继2019年《尹秀珍:废园》后宋冬再度为其策划的第二个展览。在策展随笔中宋冬写道:“2020的大瘟疫把时代划分为了‘新冠前’和‘新冠后’。而这两次展览恰似成为了‘新冠纪元’界河上的绳索两端,既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疫情三年,面对这个充满压抑、限制和不确定的“纪元”,尹秀珍始终处于一种想要挣脱的状态,直到“阳了”的那天终于豁然开朗,感到了解放和自由。宋冬亦是如此,三年中他暂停了个人的展览项目,蓄起须发,以自己的方式铭刻这段我们生命的印记当中谁都无法错过的时间。如今,当一切开始明朗,尹秀珍对未来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她希望静下心来更多地去看去思考;而今年有太多创作和展览计划需要完成的宋冬则多了一分谨慎,在积极面对未来的同时祈愿自由和平。

“年度艺术人物”系列专访

尹秀珍&宋冬:

无处不在

Everywhere

解脱了

“因为发现困住大家让大家特别害怕的事不过如此,因此阳了之后有一种解放自由的感觉。”

库艺术=库三年疫情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度和思维惯性,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于两位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疫情带来的影响或改变是什么

尹秀珍=尹疫情三年一直都处在一种想要挣脱的状态中,我阳了的那天特别兴奋,出门买药时觉得天特别蓝,阳光特别好,因为发现困住大家让大家特别害怕的事不过如此,因此阳了之后有一种解放自由的感觉。之前疫情时到处封着,让很多事都无法计划,无法确定,从现在开始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吧,之后会有一些大的转变。

宋冬=宋现在虽然解封了,但还是发生了一些令人极其悲痛的事,那么多无辜的不该走的人走了,虽然他们大多是很年长者,但也是家庭和社会里非常重要的一员。如果放开不是发生在冬天,并在放开前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这些人还不一定会逝去,他们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得到最后一程应有的尊严,是非常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尹秀珍、宋冬与灰灰

2023

以“不在”呈现“在”

“要在受限制的状况下进行工作,限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契机,一个语言。”

这次尹老师在佩斯画廊香港空间新展主题是“无处不在”,有什么深意吗

我在这次的策展随笔中也有所提及,2020的大瘟疫把时代划分为了“新冠前”和“新冠后”,“新冠后”,肉身无法自由行走,也无法真正地计划未来……这次展览我们也无法在场,我们要以“不在”来呈现“在”,尹秀珍说:要“无处不在”。要在受限制的状况下进行工作,限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契机,一个语言。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图

2022 年11 月 25 日至 2023 年 3 月 9 日

佩斯画廊,香港

照片: Louise Lo,由佩斯画廊提供

库:“无处不在”中呈现了30件温暖之作不管是年代还是材料这些作品的跨度都不算小,两位老师在这些作品的选择上是如何考虑

策展人先说吧,你怎么考虑的?(笑)

(笑)尹老师的作品有很多都是大型的装置和互动性作品,而这次展览的空间很特别,作品的选择也比较丰富。关于这些作品,相较于“温暖”我觉得用“温度”这个词会更好。尹老师的艺术创作中使用的材料和方式非常广泛,不管是冰冷的水泥和钢铁还是柔软的布 料和棉花,包括水果都被赋予了“魂魄”,有了生命的温度。另一方面,尹老师希望作品不是具体现实主义的东⻄,而是更加隐藏在不太现实主义的东⻄下面,我称之为“抽象现实主义”。

◎尹秀珍《一句话 042 号》

不锈钢、穿过的衣服

直径:4.6 cm × 43 cm

2011

照片: 由佩斯画廊提供

比如2009年创作的《一句话》,尹老师在这个系列中将收集来的不同的人穿过的衣服剪裁成和电影胶片宽度一样的条状物,由内及外,依次缠绕成电影胶片卷的样子,衣服的样式已经看不到了,原本的特征都被隐藏起来,被完全地抽象化,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色轮。又如陶瓷作品《沧浪志》系列,具有抽象的形式,但被定义为书。此外,《一触即发》也是这次展览中很重要的一件作品,这是2022年的一件新作,它立在展厅空间地面一个白色的圆里,是由三组三⻆形或多边形的多层板木框相触相承的装置,观众稍有触碰就会解体,豁然坍塌,发出让人一惊的巨响,再重组时需要特别凝神定气才能寻找到平衡。这似乎是如今世界的写照,这个平衡的状态是脆弱的。一旦失衡需要耐心和定力重塑平衡。尹老师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隐藏在表面的现象之后。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图

2022 年11 月 25 日至 2023 年 3 月 9 日

佩斯画廊,香港

照片: Louise Lo,由佩斯画廊提供

库:《一触即发》居于展览的C位,可见非常重要,是什么激发尹老师创作这样的一件作品呢?

这个作品在展场是在C位,但在我工作室其实是放在⻆落边缘的。就像宋老师刚才提到的,它特别纤细,感觉空气流动稍微厉害一点或人走动时不经意带上一阵风就会把它弄倒,但是你不管它的时候又感觉特别稳。它倒下会发出特别响的“啪”一声,我也被吓过好几回,倒了以后需要特别静心才能重组,像靠意念一样把它给再撑住,我特别喜欢这种状态。如果仔细看作品的话会发现,多层板胶合之间的孔洞和缝隙,被从不同人穿过的衣服上撕扯下来的布毛所填补,留下了“生”的痕迹,虽看似微不足道,但很重要。其实这也是种“无处不在”。此外,这件作品有种很微妙的内在张力,互相支撑、互相拉扯、互相抵抗,一触即发。很像现在世界的某些状态。

尹秀珍 《一触即发1号》

胶合板、穿过的衣服

105 cm × 56 cm × 23 cm

2021-2022

照片: 由佩斯画廊提供

安放灵魂的精神庙宇

“在今天的世界中,艺术廊馆就像是当代的庙宇,艺术犹如抚慰内心的神灵,佩斯画廊香港空间恰恰在那个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因此这次展览试图在动荡和不安的世界中安置一座精神的场所,把激烈的动荡隐在平静之下。”

库:这次展览是宋冬老师为您做的第二次策展相于第一次是否有一些不同,在这两次策展的过程中两位是如何进行沟通的?是否有过一些分歧?

他一直在看着我,一步一步做了什么新的东西他都很了解,我们在聊天的时候也不断会有新的火花出现,这是特别让人激动的地方。

我们相识相知已有37年,在一起时间长了有生活上的默契,作为独立艺术家在精神上也彼此交流,因此策展过程谈不上什么分歧,但是讨论还是非常多的。我非常钦佩的是她的敏感和钝感,那种敏感是用一个看似笨的方式和以钝感的方式来呈现的,大智若愚,这是感知的而非是语言叙述的。所以之前我的策展随笔总给不了你,我想写得更贴切一些,但有一落到语言上就觉得不如作品本身所表达的。

◎尹秀珍 宋冬在作品《筷道:18岁》前合影

新疆双年展

2023

库:那篇随笔写得非常好,娓娓道来又非常精炼准确地阐述了您对这次展览及尹老师作品的理解

哈哈,也就是随走随看吧。每个展览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们不希望做挂一挂卖一卖就完了的东西,所以和画廊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时讨论的就是:今天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有精神性的展览。在今天的世界中,艺术廊馆就像是当代的庙宇,艺术犹如抚慰内心的神灵,佩斯画廊香港空间恰恰在那个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因此这次展览试图在动荡和不安的世界中安置一座精神的场所,把激烈的动荡隐在平静之下。

我们俩特别喜欢西藏,在西藏去过很多寺庙,进去以后感觉空气都不一样了,一缕阳光从细小的缝隙射进来,漂浮的灰尘形成光斑,所有的东西好像都带着精神的灵性。对于这个世界我视而不见的东西特别多,有很多的时候都是靠尹老师的敏感,一阵风、一片云、一抹晚红都能让我们驻足欣赏,凝视很久,思考也有了落脚点。这是我们的默契。

尹秀珍《涟漪 5 号》

木板、玻璃、塑形膏、穿过的衣服、水果/植物

53.2 cm × 42 cm

2020

照片: 由佩斯画廊提供

尹秀珍《涟漪》系列

佩斯画廊,香港

照片: 由李振华拍摄

这次展览中还有一组“活的”装置叫“涟漪”,特别有意思,在镜面中有衣物孔洞,孔洞中再放置植物或水果……这在我们的工作室里也挂了一个,尹老师不时会去“照顾”它,孔洞中原本放置的柚子时间长了慢慢缩小掉了出来,尹老师在外面缠点东西又放回去,她觉得这每一次跟这个作品之间的交流是这个作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跟平时我们只欣赏作品,从作品中获得些什么不一样,是一种互相照料的关系,被照料的作品又是镜面,可以反射你的行为和思想,就像做禅定和冥想一样。

而且这是变化的,能感觉到生命的轮回,可以看到四季看到时间的变化,孔洞里放什么东西也可以根据你那段时间的心情来去调整。比如展示时我放进去一个柠檬,过段时间要出差了就放一个仙人球,或是放一颗菜花,甚至放一卷衣服,有很多种可能性。你一直在参与中,一直在跟它发生着关系,它永远是活的,而不是挂到墙上就终止了。

◎尹秀珍和宋冬在西藏

2022

说到这个让我想起去年在西藏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们要离开一个寺庙前在一块大石头下做了一次禅定,大概40分钟,就坐在那个地方冥想和感受,做完后一位喇嘛送给了我一个苹果。当他托着我的手把苹果放到我手里时就感觉有一丝凉,当时我一惊,因为刚才禅定时感觉周围都空了,全都静下来了,而现在突然又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这个苹果让我感受到的不是香和甜,而是满满的善意。跟我们在一起的藏族朋友说这些都是供果,在供奉神佛后喇嘛们会分给前来拜佛的人,我觉得这真是特别好的一个循环和轮回,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用艺术的方式铭刻

“疫情对我们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我认为所有的影响都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和痕迹,并且最后都会回注到作品和你做的这个时间刻度当中,不会流失。”

库:尹老师的这些作品包括宋老师的很多作品都是从现实生活的感悟而来,在两位看来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应该要反映当下的时代呢?

因为每个人都不是活在真空中,所以肯定还是从当下感受出发,然后引发出来的吧,要考虑的是怎么去表达。好比这三年大家都经历过,但你是怎么去认识的,可能⻆度就很多样化。有的人做的很现实,有的人可能就很抽象。很多人就对我说“你现在作品挺抽象呀”,但我认为我每件作品都挺具象的,也是与现实不可分的。

◎尹秀珍《般若波罗蜜多》

开化寺

2019

所以我发明了一个词形容她的作品叫“抽象现实主义”,这是个矛盾的词,是2011年在我的UCCA的个展中提出来的。我觉得王光乐和洪浩的艺术创作也是非常典型的抽象现实主义。因为我们都是受现实主义教育的一代人,我们做的这种带有抽象形式的东⻄不是纯粹关于“点线面体形色质”,而是透过“点线面体形色质”来体现精神层面的一些对现实的反映。比如像王光乐作品中一层一层的叠加其实是对于生命,对于生死,对于时间,对于劳作等等很多东⻄的重新的认知。而洪浩的作品中的“随形就势”,是把物与人的精神存在藏于抽象的形体中。我自己也践行和体会着“抽象现实主义”,乐此不疲。

而我自己这三年没有做任何个展,因为疫情被迫一推再推。我告诉自己个展不发生在这三年也挺好,当然我不知道会是三年还是四年甚至更长,一般的来讲“大疫三年”,但灾难或许更久些。所以我的胡子和头发也是为这个时间而留的,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铭刻这段在我们生命的印记当中谁都无法错过的时间。

库:如两位所说,艺术家个体创作语言和媒介的探索以及思考与表达是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的。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老师有做展,但宋老师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不能做

对,被迫的不能做,这个时期过去以后就可以做了。疫情对我们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我认为所有的影响都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和痕迹,并且最后都会回注到作品和你做的这个时间刻度当中,不会流失。

◎尹秀珍《圆缺》

西海美术馆布展中

2021

◎宋冬 《方圆济》

西海美术馆 展览现场

2021

库:过去三年现实发生的种种动摇甚至是打破了很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常识和规则,关于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亦是如此。两位认为接下来我们该如何重塑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

在整个社会大变迁中相比社会行为,艺术行为显得非常苍白,但艺术会渗透到社会行动中,艺术是伟大的。各种不好的消息此起彼伏,我们很难预料到瘟疫和战争这样的天灾人祸,那些灾难造成的是无以承载的痛苦。我认为艺术是无用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宋代,虽然它的历史评价并不高,但宋代是特别伟大的一个朝代,我们今天所建立起来的很多文化的,独特的,有高深精神附着力的艺术都来自于宋代。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山峰,也是坚实的文化基石,对今天的世界还拥有持续的影响力,文化和艺术的力量就在于此。

◎尹秀珍《缓释》

武汉双年展 现场

2022

尹秀珍在制作安装《缓释》中

2022

我们其实是非常渺小,在这样一个渺小的状态下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拥有普世价值以变得强大。自由、人权、爱、良知、尊重、正义、诚信、责任和但当等等,这些都是普世价值。要实现这些普世价值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艺术恰恰可以改变或者引导,需要给人精神慰籍的场所,艺术还是非常伟大的,是无用之用吧。

尹老师怎么看

我觉得艺术的有用无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实用主义。其实艺术的作用特别大,它更多的是精神性的,从精神上去改变人的生活,重新去认识世界。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发生的事件都是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或记录的,包括电影、文学等很多艺术形式。艺术跟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得非常紧密,艺术无处不在。

◎尹秀珍《壁器 — 沧浪志 卷三》

瓷,穿过的衣服

98 cm × 122 cm × 10 cm

2019-2021

照片: 由佩斯画廊提供

◎尹秀珍《壁器 — 沧浪志 卷十》

瓷、穿过的衣服

92 cm × 91 cm × 7 cm

2019-2021

照片: 由佩斯画廊提供

谨慎的乐观

“思想和言论需要自由,艺术更是如此,因为创造性是质疑者和不服从者的专属,如果人人都一样,没有不一样的思考,不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在最原始的状况下停滞。”

库:“逝者不可追,可待”,2023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两位是会有一些新的计划?比如宋老师是不是考虑把头发胡子剃了回到原本的样子?

如果今年疫情稳定下来,那么它们就会作为三年疫情时间的记忆被刮下来,现在计划是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去做这件事。其实2021年龙抬头时我也刮了头发和胡子,我把它们叫做《庚子须发》,那时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刮光头,现在头发又留了两年,胡子是从2022年4月开始留的,这次刮下来也会作为一个时间的纪念叫做《四月之生》。这些肯定会在我未来的展览当中出现。我这三年没做个人展览,包括已经推迟两年的鸭绿江美术馆个展、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双个展、佩斯纽约的个展、湖北美术馆的个展等等,都攒到这个时间了,所以今年要完成的个展很多,也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呈现我这三年中的感知。

◎宋冬装置《世界》

2022武汉双年展

尹老师呢

我没有那么多要做的,我希望能静下心来更多地去看去思考,做其实不是那么重要,能把原来答应别人的事先做了就行,其他的慢慢来。

现在放开就不会有限制了,希望两位的计划都能顺利完成。

还是谨慎的乐观吧。思想和言论需要自由,艺术更是如此,因为创造性是质疑者和不服从者的专属,如果人人都一样,没有不一样的思考,不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在最原始的状况下停滞。另外希望保持和平,没有战争,没有涂炭生灵,这是最重要的。人这一辈子虽然很短暂,虽然离去并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离去,但是要珍惜生命,不光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者的生命。

尹秀珍在北京创作《扣儿》

艺术家简介

尹秀珍

Yin Xiuzhen

生于1963年,中国北京。作为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表演和装置艺术的领军人物,尹秀珍探索了全球化浪潮和地方传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人历史和集体体验的相互渗透。她的作品作为丰富的文化记忆库,捕捉了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中国发生的变化,展现了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手法将各种日常用品雕塑化的能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方式便是缝纫和瓷器铸造。尹秀珍所使用的日常物品,由于其与无数个体的身体和日常生活的接近,得以充当某种记忆载体。利用这种材料——尤其是穿过的衣服——的感性力量,她的艺术记录了那些常常被遗忘在国家历史之外的集体经历,同时指出了令人不安的、相互联系的全球现象:极速的城市化、不受控制的环境破坏、以及全球化如何消除多元性。

宋冬

Song Dong

生于1966年,北京。宋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家。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行为、录像、装置、摄影、观念绘画和戏剧等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并参与策划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宋冬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也是各大群展的焦点。宋冬大多数作品都关注艺术的过程而非最终成品,因此也创造了其独特的媒介和装置方式。他的作品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及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基金会、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等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更多年度主题相关精彩内容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