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窦瀚洋 马敏
(相关资料图)
日前,由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承建的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EPC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即将正式开馆。
杭州是如何复原南宋建筑的风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韵文化价值内涵?该项目负责人梁绍春说:“我们主要从遗址展陈、建筑复原和数字展示三方面开展工作,在保证遗址本体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性地展示德寿宫遗址。”
该项目用地面积21367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2321平方米,由5个低层单体、宫墙、围墙组成。这座皇家宫殿建筑将以德寿宫遗址博物院的身份精彩亮相,立体展示以宋韵文化为主的历史建筑群落。
据悉,这是全省首次大面积展示南宋时期地下露明遗址,首次大规模数字化复原展示遗址,首次大面积开展南方地区潮湿土遗址保护,首次原汁原味复原南宋宫廷建筑,首次全面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及社会风貌。
匠人之心展现宋韵文化
宋孝宗曾用“山光水色无尽时,千岩万壑藏云烟”描述南宋时期德寿宫的宏大景象。今复建之后的德寿宫,是杭州传承宋韵文化的重要场所。
梁绍春说,建筑复原延续了“南宫北苑”格局。其中,中区宫殿主殿遗址是德寿宫遗址最具可看性的宫殿,其主殿开间达29米,是目前杭州城内发掘面积最大、规制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
重华殿门口一根根粗壮的木柱令人震撼,主体结构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钉子却坚固无比。“非洲柚木纹理细腻,质地坚硬,耐久性、稳定性都比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泽能较好展现宋韵之美。”梁绍春说,该工程集合了全国各地20多位有经验的木匠师傅,再以栏杆上的望柱头图案为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础上进行复原设计,并比对各种文献资料,一个小图案,往往需要经过10多轮的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在中区,梁绍春指着遗址上的灰白色大石块说:“这叫磉墩,就是柱础下的地基,上面的木头柱子早已腐烂,这里对上去就是二层重华殿门口的大柱子的,一会可以上去看看,我们在同一位置复原了刚刚看到的那几根粗壮的柱子。”
以南宋有名的香糕砖为例,一片香糕砖的复原,有多不容易呢?
第一步,得有设计稿,再根据定稿,进行样胚制样。“我们很幸运,德寿宫遗址里,就发掘出完整的十字拼花香糕砖路面。怎么砌的?也看得清楚。”基于此,施工方经过反复比对,终于在河南找到一家企业,打磨出了这批香糕砖,“这种砖比普通的砖要沉,硬度强,敲起来清脆些。”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永说。
有着浙江工匠、“浙江最美建设人”称号的砌筑工聂伍军成为了德寿宫的砌砖指导。聂伍军“一心一意专一行”,他入行30年,从搬运砖块水泥手工拌砂浆到砌筑,手上的血泡长了破,破了长,最后成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在现场仍如第一次拿起砌刀,一丝不苟,心生敬畏。“古代的匠人用了巧妙的排列法排出了十字拼花图案。有多花费功夫呢?以西区遗址走廊上的那小片香糕砖路为例,我们两个人砌了近五天,恰好与遗址的区域形成对比,精巧又漂亮。”聂伍军说。
香糕砖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中,宫殿屋顶的脊饰瓦件都有好多种形态:正吻、垂兽、戗兽、走兽和套兽;斗拱、柱础石、格子窗以及包含吻兽特色的屋面等。“每一样都没有现成的,都是如同香糕砖一样,一样一样去‘磨合’出来的。”梁绍春说。
攻坚克难打造传世精品
德寿宫项目部围绕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抢抓工期,细化工作方案,围绕工程建设关键节点推进项目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放弃了两个春节的假期,争分夺秒,奋战不息,本着“与时间赛跑、与天气抗争、与病毒较量、与温暖同行”决心,严格遵守各级各项疫情防控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工期紧,各项工序不得不并联施工,建设高峰有14个分部分项工程,12家参建单位600多名工人在同时开展交叉施工,项目部发挥EPC总承包的统筹引领作用,加强EPC联合体的协同配合力度,互相创造施工条件,科学高效开展建设。每日召开“日清日结”项目推进会,当晚9点工作群“发单”,第二天循环认领下一个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已召开240余次推进会,真正做到“问题不过夜、当日事当日闭”。
要对两处近4600平方米,符合露明条件的遗址开展施工,这对施工方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地下是文物,大家要小心……”工地整个建设过程中,只要一走进大门,就能听到喇叭声。“脚下都是文化遗产,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文保法。”梁绍春回忆,不同于普通地下室基坑开挖,德寿宫项目在开挖时遗址大约有2米的回填土,由于涉及文物保护,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来操作,必须先用小型机械挖一部分,余下1米左右的覆盖土全靠工人一抖一抖的挖出来,这些共计4300方的土再由工人一肩一肩的挑出来。
开挖中,施工人员不仅要时时重点监测遗址本体,确保其不被水泡、不受侵蚀、保持稳定。项目质量员俞天佑说:“在这里,我们都是身兼数职,除了施工人员的身份也是一个经过培训的文物保护专员。”
“项目部始终把文物保护放首位,将遗址展陈和建设复原完美融合。”作为项目经理,梁绍春对待文物尤其小心翼翼。文保部门要求,在挖掘至离文物遗址80厘米时,不仅要降低挖掘速度,还要设专人在一旁监督挖机动态,实时保护文物遗址安全。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牢筑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对涉及文物位置的作业活动严控一动作、一评估、一方案“三不缺”。
梁绍春说,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在德寿宫项目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重华宫”项目在结构设计上创新运用一层钢结构、二层木结构,为主体建筑多元化展示打下基础;项目还运用了保护棚罩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蓄水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力求达到遗址保护的精准控制,让遗址经得起施工的考验,实现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双赢。
“TAD止水帷幕”突破地下遗址保护难题
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气候潮湿多雨,这种地质和气候条件对遗址的保存非常不利。德寿宫项目所在地块同样面临着杭州特有的地质影响,“止水”成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施工方和设计方经过反复科学实验和对比分析,最终采取一系列国内先进的综合措施和工程技术手段。针对近4600平方米的遗址露明展示,充分考虑地下水、微生物、紫外线等不利条件和因素,综合采用了TAD止水帷幕、蓄水保护、“黑房子+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等国内领先的技术工艺,力图达到遗址保存环境的精准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TAD止水帷幕技术首次应用于德寿宫项目,确保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终于,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之间找到了平衡。
在施工过程中,遗址项目四周采用厚墙体阻挡地下水渗入,综合采用TAD止水帷幕技术来确保厅盆内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TAD工法,也称为“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施工法”,是一种在止水防渗墙施工过程中插入混凝土预制板材的工法,采用此技术形成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集挡土与截水功能于一体,可以有效保护遗址。
“简单来说,会先在遗址上设置一层保护棚罩,来有效隔离遗址本体跟外界环境。在遗址外围,采用TAD止水帷幕来隔绝地下水。同时,采用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蓄水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精准控制遗址保存环境,实现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双赢。”朱永说。
“数字化复原展陈就是对考古解读的一次反推演,用数字化的手段将考古发掘、探索的过程演绎出来,让观展者知道,遗址会说话。”朱永说。项目通过实景引导、AI讲解、虚拟文物展示等数字化复原技术引入全景漫游展厅,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德寿宫前世今生。
以重华殿正殿遗址所在之处为例,观众能在中区遗址的设计动线上看到,三块巨型幕布将遗址北、东、西三面包围住,通过视觉融合技术四面成像,复原影像和宫廷生活可以以裸眼效果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观者可了解德寿宫三期遗址变迁及建筑营造制度,俯瞰临安繁华,体验南宋皇家礼仪等。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