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凤丨文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事勘探公司在南海寻找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未果,却意外发现了比预期沉船更神秘的“遗迹”——一艘完整的、来自遥远12世纪的南宋商船。
【资料图】
该沉船是800年前的南宋沉船,其价值不可估量;然而中国水下考古当时的处境是一没水下考古人才,二没技术装备,三没资金支持。
打捞计划只能延后,但不打捞又怕沉船被私人盗捞,于是只能派军队警戒,还放出了“海底有当年外国侵略者扔下的炸弹”的善意谎言,这才保住了该艘沉船。
直到2007年,中国刻苦专研了十几年的水下打捞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
沉没800多年的古沉船,终于终于等来了出水见日的一天。
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最新一期“南海Ⅰ号”篇中,发起人陈坤与追光伙伴许丹睿继续带领我们解锁古沉船未解之谜。
01考古奇迹:整体打捞
“南海Ⅰ号”的打捞成功创造了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迹——那就是船体整体打捞。
为将这艘800年的南宋沉船完整打捞出水,考古团队第一次采用整体打捞技术,并且大胆的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方案:
将沉船船体和船载文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箱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水晶宫”中进行科学的水下考古发掘。
为了此次打捞成功,考古团队制作了一个面积有篮球场大、重达530吨的钢铁装载沉箱;
还建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造价7个亿的“华天龙”起重船,“华天龙”也是当时中国价值最高的船。就是为了将这个“巨无霸”的沉箱送入水下,开始打捞工作。
最难的就是吊放沉箱。想想看,35.7米长、14.4米宽、上下两层、500多吨重的沉箱,一次放下去,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因为水下定位非常难,而且沉箱放下去以后再调整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一次放准。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起吊。沉船从水底拉上来,加上船体、船货、泥和沉箱本身的重量,5600多吨。
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时,“南海Ⅰ号”出水,采用古代“滚木”移重的方式运抵博物馆。
2013年,经历两次试掘之后,“南海Ⅰ号”正式开始全面保水发掘。
在对“南海Ⅰ号”进行整体打捞的同时,考古团队还在实施另一项大胆的计划——建造一座博物馆,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可以说这次打捞每一步都很凶险,但也充分说明考古团队业务能力的逆天。
02为什么整体打捞?
看到这,也许你会和文明发起人陈坤有一样的疑问:文物从水里面取出来就行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劲,把整个船捞上来?
南海Ⅰ号项目负责人崔勇在节目中告诉我们,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由于沉船环境所限,水下能见度低,若采用传统水下考古方法。会对文物造成难以估计的破坏,并损失很多珍贵的考古信息。
“如果我们要是在瘀泥很厚的海底下捞文物的话,也就是瞎子摸象。”
——南海Ⅰ号项目负责人崔勇
②南海Ⅰ号在沉没后被瘀泥掩埋,使得船体与氧气隔绝,没被腐蚀。
因此船体保存得很好,打捞出水,对于了解中国造船史、造船技术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03精细发掘
打开古人生活方式
这条沉船从1987年首次发现,到最后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共历时30余年。但事实证明这样大费周章的发掘是值得的。
如此精细的发掘,让古人的生活方式跃然眼前。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团队发现其中一个船舱没放文物,但那个舱的瘀泥很黑,而且很纯,于是就把瘀泥拿去做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泥里含有丝绸蛋白,由此推断出那个舱应该是放丝绸的。
“海上丝绸之路”怎么可能没有丝绸呢?考古专家在沉船的淤泥里给我们找到了答案。
除此之外,在沉船的考古中还找到了鹅、咸鸭蛋、羊骨,以及一些植物遗存,包括香榧子、橄榄、杨梅等。
这宋人出远门也带咸鸭蛋呀,和今天咱们出门带鸡蛋、鸭蛋不谋而合呀~
丨“南海Ⅰ号”上的黑胡椒遗存。(社科院考古图)
在“南海Ⅰ号”沉船上,植物考古学家还发掘、鉴定了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31粒胡椒遗存。
在“南海Ⅰ号”发现的胡椒遗存表明:至迟在13世纪中早期,中国人已经利用它烹调食物。
一件件“文物”像是古人的一个个生活片段,让我们藉由物品看到从前人们的生活。我想,或许这就是考古的意义,还原与遇见。
800多年前的某一天,南海Ⅰ号输掉了与海洋的博弈,带着满仓货物,与它的船员们一起沉入海底。
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流中,这艘不幸的宝船却化作一颗浓缩文明闪耀点的时间胶囊,让我们得以与从前片刻交谈。
锁定 河南卫视
《闪耀吧!中华文明》
11月4日 19:57
南海Ⅰ号 遇见从前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珍
点亮在看,是个好习惯↓↓↓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